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系列综述之三 以家庭好家风支撑起社会好风气
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日期:2025-08-13
天下之本在家,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悬于厅堂的楹联、传于后世的诫子书,既是一个个家族的精神图腾,更是社会风气的毛细血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要求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他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要求领导干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
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督促推动党委(党组)进一步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纳入全面从严治党重要内容。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家风不正现象,加强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规经商办企业等情况的及时预警监督,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拓展家风教育阵地,选树勤廉典型,强化示范效应,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风正、民风淳的效应正逐步显现。
汲取历史智慧,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家风如溪,在历史长河中汇聚沉淀,终成绵延至今的浩荡源流。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尊老爱幼、孝老爱亲,母慈子孝、兄悌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妻贤夫祸少、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颜氏家训》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到《朱子家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从诸葛亮《诫子书》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到六尺巷蕴含的“礼让”之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藏着家风建设最深厚的哲理。
各地纪检监察机关与相关部门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深入梳理历史名人、古圣先贤的家训家规、家书手札,提炼出廉洁修身、清白传家等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家风内核,并推动建设以名人故居、家风展馆为载体的教育阵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家智慧。
走进四川省成都市的武侯祠廉洁文化基地,历史的厚重与廉洁的清风扑面而来。“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流传千古,展示了其清廉自守、修身律己的良好家风。”近日,来自武侯区簇锦街道的40多名党员干部在此接受家风教育。
《诫子书》全文仅86字,却字字珠玑。成都市纪检监察机关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家风故事,转化为做深做实家风建设的文化资源。
武侯区纪委监委在武侯祠廉洁文化基地设置《诫子书》专题展区,以图文、实物陈列等形式详解典故背景,并融入诸葛亮一生清廉从政、严格治家的事迹。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讨,形成理论成果并融入党员干部培训课程,让传统家训在当代廉洁教育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因一封家书而闻名。清代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以一封家书化解了邻里纠纷,以一部《聪训斋语》影响后人治家。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在安徽考察时曾来到桐城,了解六尺巷历史及其传承,察看“桐城派”相关文物资料。
“清廉家风,润物无声。我们以身作则,言必信、行必果,让正直清白成为家庭最厚重的底色。”近日,桐城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妇联,组织新提拔领导干部及其家属开展“家风润桐城廉洁伴我行”家庭助廉倡廉活动,参观六尺巷廉政教育基地,传承礼让家风,弘扬清风正气。
近年来,安庆市纪委监委充分挖掘六尺巷背后的家风故事,联合宣传、文旅部门创排以“六尺巷”为题材的廉洁主题作品,并指导桐城市纪委监委开展“桐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专题讲座,组织“六尺巷故事背后的清廉家风”主题宣讲,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知古鉴今、廉洁齐家,推动形成“好风传家”社会风气。
家训典籍流淌着家风建设的源头活水,家族故事藏着家风传承的生动密码。新时代涵养共产党人良好家风,要从中华优秀传统家风中汲取养分,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人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前辈的优良家风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红色文化是家风建设的精神富矿。纪检监察机关同相关部门一起,用好用活本地红色家风文化资源,通过组织专题学习、组建宣讲团等方式,讲好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故事。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风,是反映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回看峥嵘岁月,老一辈革命家用行动注解着中国共产党人公私分明的自觉,诠释了何为“从严治家、廉洁齐家”。
“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周恩来的“十条家规”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朱德一生积攒下近2万元积蓄,临终前全部作为党费交给了党组织,而没有留给子女。
红色家风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崇学、崇德、崇俭、崇廉的崇高风尚。陕西省延安市纪委监委深入挖掘延安时期管党治党历史中的家风元素,建成延安红色家风馆、延长县西渠村党史馆等具有丰厚家风内涵的廉政教育基地和示范点。
“老一辈革命家身体力行形成的优良家风,穿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催人奋进。我将以先辈们为榜样,把红色家风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干净干事、清白做人。”每逢节假日,延安红色家风馆总会迎来许多参观者。2023年,延安红色家风馆被命名为延安市廉政教育基地。自开馆以来,参观学习人员已突破12万人次。
“忠诚”二字,既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也是红色家风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看了很多革命烈士留给子女的遗言,谆谆嘱托,殷殷希望,十分感人。”
1936年,抗日英雄赵一曼就义前给儿子宁儿写下遗书:“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89年后的今天,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的赵一曼纪念馆里,依然回荡着她的谆谆教诲。
宜宾市纪检监察机关把家风建设作为厚植廉洁根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抓手,将赵一曼纪念馆及故居列为廉洁文化基地,通过深入挖掘赵一曼家风故事和廉洁事迹,不断丰富基地展陈内容。同时,联合市妇联常态化开展“夫妻牵手”家庭助廉主题活动,组织领导干部及其家属到赵一曼纪念馆及故居共同接受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红色家风为底色涵养新时代家庭风尚,管好亲属子女、管好身边人身边事,树立良好家风,过好亲情关,教育亲属子女严守党纪国法,坚决防止和反对“裙带腐败”、“衙内腐败”,从最近身的地方构筑起预防和反对特权的防护网,做全党全社会涵养良好家风的表率。
彰显时代价值,让家风建设扎根实践土壤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访河南兰考时见到了焦裕禄的5个子女。二女儿焦守云对总书记说,“我们一定传承好父亲的精神,保持家教家风。”总书记听后,一边点头一边说:“好家风,好家风。”
最是清风传家远。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近年来,河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联合相关部门深入挖掘焦裕禄的家风故事,将家风建设融入党员干部学习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焦裕禄“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的家风,从严管好亲属子女。
兰考县纪委监委加强与县妇联协作,将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县委党校作为弘扬焦裕禄家风的前沿阵地,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及其家属开展实地教学活动,通过观看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举办家风故事宣讲会、举办“赓续红色基因传承清廉家风”红色经典诵读活动等形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优良家风。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家风建设的精神富矿,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沉淀着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与实践智慧。纪检监察机关联合相关部门深耕实践沃土,注重从“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中挖掘家风密码,引导党员干部从身边实践中感悟家风与使命的内在关联,让家风建设扎根实践土壤、彰显时代价值。
在福建省东山县,当地老百姓有一个习俗:逢年过节“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谷公”就是曾在东山县工作了10多年的老县委书记谷文昌,他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永不褪色的“传家宝”。
位于东山县的谷文昌廉政主题馆内陈列着一辆老式自行车,这是时任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的“专属公车”。曾经,他的儿女趁父亲不在家,骑着这辆自行车出去玩,谷文昌知道后严肃批评道,这是公家配给我工作用的车,你们没权使用!
近年来,东山县纪委监委聚焦家风建设这一重要课题,推出形式多样的活动。每年定期召开“谷风常伴·廉洁齐家”县管领导干部家属座谈会,号召干部家属当好“廉内助”,弘扬好家风。该县纪委监委还将谷文昌廉洁家风与非遗曲艺贯通融合,指导东山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创排《借车》《家风》等潮剧小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谷文昌清廉家风深入人心。
家风榜样并非遥不可及,他们往往就在你我身边。近日,安徽省绩溪县纪委监委举办了一场学习李夏精神主题党日活动暨年轻干部座谈会。在讨论分享中,有位年轻干部提到了“清廉笔筒”的故事。
2017年,绩溪县纪检监察系统举办廉洁文化作品征集活动,时任荆州乡纪委书记李夏带着四岁的女儿制作了廉洁主题笔筒,他用自己的大手握住女儿的小手,在笔筒上写下了“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无论是焦裕禄、谷文昌,还是李夏,他们的家风建设都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价值选择、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将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沉淀为家庭的道德因子。
培育好家风,从来不是一家一户的私事,而是为社会培厚道德土壤的大事。纪检监察机关要将家风建设作为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引导党员干部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以家庭好家风支撑起社会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