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专项整治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系列报道④——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 打通富民惠民“最后一公里”
信息来源:连云港日报 发布日期:2019-11-29 浏览次数:

“以前低保分给谁,鱼塘包给谁,都是少数村干部决定,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现在有了阳光监管平台,大家都知道。”日前,在海州区新坝镇沙杭村,农民李兴龙高兴地说。

农村“三资”管理,是当下不少农民对村级事务中诟病最多的话题之一。过去由于疏于管理,少数村干部决策“一言堂”,用钱一句话,跑、冒、滴、漏时有发生。主题教育中,市纪委监委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围绕农村集体“三重一大”决策、资产管理、资源配置、财务收支、村组干部权力行使,以及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情况,逐项梳理风险点,启动专项整治,精准监督各级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落实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想要掐住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七寸”,关键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市纪委监委充分监督市农业农村局落实主体责任,建立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三资”监管平台——连云港农村基层阳光监管平台,对全市10个县区(功能板块)的“三资”数据进行整合。

“阳光监管平台涵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农村集体产权交易、‘阳光扶贫’监管、集体资金阳光监管等内容,市县乡村四级一张网实时管理、实时监督、实时公开。群众可以在平台查询各类农业农村信息,职能部门按时记录、定期汇总分析监管事项,纪检监察机关通过信息化、制度化、公开化,从侧重事后查处转向更加有效的过程监督。”市纪委监委派驻第十四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介绍。

农村基层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从信访举报、审查调查、巡视巡察等情况来看,群众身边“微腐败”和基层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易发多发。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人为干预,在市纪委监委的监督推动下,全市10个县区(功能板块)全部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83个乡镇(涉农街道)全部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让村级财务收支全程留痕,公开透明。今年1至10月,全市农村产权上线交易量突破13亿元,溢价额2500万元,溢价率1.9%。

村级资金开支面广量大,资金流向把控难。针对资金监管短板,市纪委监委健全规范五项监管机制,督促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出台了非现金结算、村务卡、“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等管理制度。目前,全市83个乡镇(涉农街道)全部建立“三资”代理服务中心,配置代理会计267名,为村级提供“三资”代理服务。全市1495个村已全面推行村务卡和非现金结算制度,实现村级资金非现金结算管理“全覆盖”。

此外结合清产核资工作,全面清查核实村集体未承包到户资源性资产、集体经营性资产和集体经济承包合同,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工作。截至9月底,清理资源资产增加收入7503万元,清理规范公共空间面积44711亩,全市村均增收5万,村均收回规范集体土地30亩。

“通过五项监管机制,进一步堵塞资金分配、审批审核、事务管理中的漏洞,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监管机制的完善和落地增强了群众的信任感。”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过程对“三资”管理领域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严肃查处,近三年共发现问题431起,处理550人。

“在专项整治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整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探索通过‘民非法人’的方式解决乡镇‘三资’代理中心法人地位问题,并对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情况进一步调查,重点排查零交易村,规范交易行为。”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